在独山子石化乙烯一部装置区,一台外观酷似小型坦克的机器人沿着巡检通道自由穿梭,通过配备的摄像头和扫描雷达进行细致巡检。看着它不知疲倦的样子,公司运行部工艺工程师张国栋不禁感慨:“这比人工巡检安全多了,巡检效率和准确性也提高了。我们不会被淘汰吧?”
产业工人是否会被AI替代?产业工人如何端牢自己的饭碗?……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委员纷纷就此发表意见和建议。大家普遍认为,AI与产业工人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双方应相互赋能、协同发展。同时,国家与企业也要有所作为,让产业工人在企业数字化发展中实现同步升级。
产业工人在AI时代,面临失业危机还是迎来转型机遇?
这一问题背后隐藏着技术进步与人类发展的复杂辩证关系。一方面,AI的迅猛发展确实让一些重复性、规律性强的工作岗位逐渐被替代;而从另一个角度看,AI的崛起更像是一场技术赋能的革命,它为产业工人提供了重新定义自身价值的契机。
要借力,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全国人大代表、长庆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南梁采油作业区机关第二党支部书记张红玲认为,可以借助AI的力量为自己的工作提供参考,但更多的是要加强技能型培训学习,注重自我能力的提升,主动接受和融入未来社会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中油吉林化建工程有限公司安装公司电焊班长白景阳同样认为,产业工人若想保住自身优势,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就在于主动适应技术变革,打造出“人机协同”的强大竞争力。
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大动力,也要为个人发展开辟广阔天地。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周迪表示,AI的发展也为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开辟了道路。以能源领域为例,AI的应用正在推动能源行业智能化、高效化发展,“AI+能源”将有效推动能源资源的自主化、智能化和高效化,共同提高生产效率。全国人大代表、大庆石化公司乙烯二部值班长邢通达则表示,产业工人要主动学习和掌握AI相关知识,实现自我突破,收获职业发展的更多可能。
当AI遇上油气,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AI的融入无疑为油气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勘探的精准定位到开采的高效优化,从设备的智能运维到生产的实时监控,AI技术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油气行业智能化转型的大门。
按照全国人大代表,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常务副总经理刘洪涛所言,油气行业与AI技术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价值最大化是行业智能化发展的目标。在上游勘探领域,地震、测井资料的智能处理解释、探井井位的智能化部署等多场景值得AI进一步挖掘线索,发挥价值。
身处炼化领域,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石化公司PMT1经理、党支部书记谭鹏同样充满期待——AI将通过实时采集炼厂装置DCS全流程数据,自动生成上下游最优操作方案,提升产品收率;综合分析多装置数据,构建能效优化模型,实现全厂资源利用率最大化;通过深度分析装置历史故障数据、操作日志与设备状态信息,为安全生产筑起“AI防线”,智能识别异常模式,自动推送修复方案,部分场景实现“无人干预自调节”,避免装置因大幅波动或非计划停工造成损失。
在工程技术领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集团副总工程师,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杨立强认为,未来要全面推进“业务+数字化”发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手段赋能工程技术全产业链,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从物探资料自动采集和高精度处理解释开始,精细刻画油气藏,构建精准三维地质模型,形成“高清地图”,实现钻井的“导航钻进”,通过精准压裂助力更多非常规储量有效动用,利用智能测井和智能录井进一步准确识别和评价油气藏,从而实现工程技术全链条加速迭代升级。
AI重塑产业格局,怎样为产业工人插上“智能翅膀”?
AI技术成为产业工人职业发展的“助推器”,关键在于如何将技术与人的发展相结合,让产业工人在技术赋能的同时,实现从传统劳动者向“科技工匠”的华丽转身。因此,只有当国家、企业与工人自身三者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为产业工人插上“智能翅膀”,推动实现产业升级与个人发展的双赢。
重塑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以实现技术与人的协同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尚丽平认为,当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难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转型需求,建议国家完善社会培训服务体系,支持重点行业转型培训,确保劳动者技能持续更新。白景阳则建议企业通过构建“AI+能源”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开设相关学科专业,定制化培养既懂人工智能技术又熟悉能源化工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AI+能源”复合型人才设计专属的职业发展通道。
多措并举实现技术与人的深度融合。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石化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周健表示,企业可以考虑“软硬结合”,即从硬件上开发出贴合工人习惯的智能终端,加速先进技术应用的下沉;从软件上考虑通过模型建立、平台开发,建立“AI优化建议—人工决策”闭环机制,让工人从“操作者”升级为“优化者”。谭鹏则建议企业把AI列入发展计划规划,并加大资金投入,同时让员工转变理念,主动提出意愿需求,形成“双向奔赴”的良性局面。
唯有各方携手共进,才能让产业工人在AI浪潮中抓住机遇、战胜挑战,以AI技术赋能,顺利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共创产业发展的崭新未来。